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共5页).doc

上传人:晟*** 文档编号:3846669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共5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共5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共5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共5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共5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 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 即促进软弱的肌肉和抑制过度兴奋的肌肉, 恢复肌肉随意协调收缩的能力。 常用的有: B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 PNF技术, Rood技术, Vojta技术等等Bobath技术 Bobath技术是有英国物理治疗师Betra Bobath和她的丈夫Karel Bobath共同创立,主要用于治疗偏瘫患者和脑瘫患儿。 特点:通过关键点的控制及其设计的反射抑制模式和肢位的恰当摆放来抑制肢体痉挛,待痉挛缓解之后,通过反射,体位平衡诱发其平衡反应,再让患者主动的、小范

2、围的、不引起联合反应和异常运动模式的关节运动,然后再进行各种运动控制训练,逐步过度到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而取得康复效果。 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 3、按照运动发育的顺序制定训练计划 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常用治疗技术 一、反射抑制性模式: 1、躯干抗痉挛模式 2、上下肢的抗痉挛模式 3、肩的抗痉挛模式 4、手的抗痉挛模式 5、利用反射性机制改善异常的肌张力 如: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等等 二、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1、翻正反应 2、平衡反应 三、床上良好体位保持和体位转换 四、关键点的控制 1、中心关键

3、点:胸骨柄中下段 2、近端关键点:头部、肩部、骨盆等 3、远端关键点:手指、足 五、推拉技巧 1、压迫性轻推 2、轻微牵拉 六、拍打 七、肢体置放和控制 1、定位置放训练 2、控住训练 八、辅助器具 九、患侧肢体的负重偏瘫患者的训练目标和治疗计划恢复阶段患者主要问题训练目标训练计划弛缓期肌肉松弛肌张力低下无自主性运动预防肌肉痉挛,关节挛缩的出现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加强患侧肢体控制能力诱发正常的运动模式良好肢位的保持床上体位转移训练关节被动运动患侧肢体主动运动痉挛期痉挛、腱反射亢进出现异常的姿势反射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抑制痉挛、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关键分离运动,以正常的运动模式完成基本动作关键被动

4、运动肌肉持续牵拉训练肢体负重训练躯干控制训练矫正异常姿势恢复期痉挛渐渐减轻关节出现分离运动协调和平衡其本接近正常加强肢体运动弄协调性加强身体耐力加强动态平衡稳定性加强步行能力双侧肢体协调训练运动协调性训练提高运动速度训练精细运动训练步行训练Brunnstrom技术 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为中枢神经兴奋扩散原理,瘫痪早期利用协同运动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诱发肢体的运动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正常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模式,形成正常模式,恢复运动控制能力。 主要用于评估和治疗成年偏瘫患者。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 一、联合反应 二、共同运动 1、上肢共同运动 2、下肢共同运动 三、原始反射

5、1、同侧伸屈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 3、屈曲回缩反射 4、伤害性屈曲反射 5、紧张性颈反射(分对称性和非对称性) 6、紧张性迷路反射(分静态和动态) 7、紧张性腰反射 8、正负支持反射中枢性瘫痪运动恢复分期 I 期:弛缓,无随意运动。 II 期:出现协同运动,痉挛开始发生。 III期:协同运动能随意进行,痉挛加强,且可较显著。 IV期:能作脱离协同模式的某些运动,痉挛减轻。 V期:能脱离协同模式自由运动,痉挛轻微。 VI期:能自由进行单个关节的运动,协调接近正常,无痉挛。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一、心理方面治疗与支持 二、床上姿势和床上训练 1、床上姿势(下肢屈肌姿势,伸肌姿势,良性床上姿势、上肢

6、良性床上姿势肢) 2、床上训练( 由被动到主动借助运动、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训练、俯卧位训练、诱发足背屈运动训练) 三、坐位躯干、颈、四肢训练 1、作为躯干平衡训练(倾斜现象、诱发平衡反应) 2、前方倾斜和躯干向前方屈曲 3、躯干旋转 4、头和颈的运动 5、肩的可动域 6、髋屈肌群的收缩 7、足背屈肌群的活化 四、各部位的训练方法 1、上肢(1-3期的训练方法,4-6期的训练方法) 2、下肢(1-3期的训练方法,4-6期的训练方法) 3、手 4、躯干Rood技术 Rood技术的核心是对运动终板较丰富(一般为肌腹)的皮肤区域施加机械刺激或温度刺激,诱发或抑制骨骼肌运动,达到恢复肌肉正常运动模式的目

7、的。 运动模式基于先天的原始反射模式,经过不断利用和感觉的反馈修正,逐步在大脑皮质水平形成和谐的运动控制。 如果对瘫痪患者的皮肤感受器反复施加正确的刺激,就可能重建正确的运动模式。皮肤刺激 触觉刺激法 快速擦刷 采用软毛刷,以80100次/min的速度逆毛孔方向擦刷待兴奋的肌肉皮肤表面的毛发35 s,同时要求患者用力收缩。如果30 s后仍无反应,则重复刺激23次。 轻微触摸 用手指轻微触摸或轻扣患者皮肤,促进肌肉收缩。 局部施加深重的压力或柔和的触摸 可以抑制肌肉收缩或降低肌肉张力。 温度刺激法 应用冰块擦刷或轻触皮肤5 s,可促进肌收缩。而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本体感觉

8、刺激 兴奋手法 快速牵伸肌肉;轻叩肌肉的肌腱或肌腹;快速挤压肌腹;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施加牵伸;牵伸手或足内肌;抗阻收缩;挤压关节;骨突处加压。 抑制手法 轻柔挤压关节;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缓慢推摩与轻微挤压背侧脊神经区;缓慢转动体位;中等温度,但不能高于体温;肌肉持续牵伸;远端固定、近端运动。运动控制顺序 个体发育规律 先屈曲后伸展、先内收后外展等。 运动控制发育顺序 关节重复运动等。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 核心是通过刺激本体感觉,促进或抑制肌肉运动。 强调对角螺旋斜线抗阻的运动模式。 基本原则: 1、积极主动的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于治疗过程中,要求通过患者自己能做的方法在生理和心理

9、水平上支持自身 2、所有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帮助患者取得最高水平的功能 3、PNF是一种综合的方法,它要求每个治疗都是对人整体功能的指导,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促进技术1、阻力2、扩散和强化3、手法接触4、体位及生体力学5、言语(指令)6、视觉7、牵引和挤压8、牵张9、节律10、运动模式4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比较 BrunnstromBobathRoodPNF机制中枢兴奋扩散运动神经发育规律皮肤感觉刺激本体感觉刺激方法利用异常粗大运动模式诱发收缩控制异常运动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疼痛、温度、叩击、振动、摩擦挤压、牵拉、抗阻、对角线、螺旋运动治疗时期软瘫期各个时期各个时期各个时期适应证脑血管意外脑瘫中枢性和周围性瘫痪中枢性瘫痪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信息产业

黔ICP备20002965号-1  客户服务热线:0857-3221888

Copyright © 2020-2021 www.xinwenk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文库网 版权所有